找到相关内容503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超越自我---无我即解脱之前提

     在死亡这件事上,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那就是:有生必有,死亡无有定期。所以,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应该在懂事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这个最现实的问题,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,增强对生活和生死的透视能力。按照佛法...之际,还能够将自己的遗愿进表,又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包括索汤沐浴、着新净衣、烧香念佛等,然后能够在念佛声中,欢喜地离开人间。这是在病苦当前的时候,依然能够怀有镇定自若的魄力,将完全平等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0565489.html
  • 《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》

    建立七因,《摄大乘论》及《成唯识论》以此建立六义而显种子的本性:   (一)刹那灭:即种子本身是刹那生灭的,所谓刹那生灭,就是才即灭,灭已即。一期生灭,如人之,我们可以看到,而一刹那的生灭过程...同时现行起的,种子的本身决未消失。心识外的种子现行法如此,我们人生的现行业果和能招感的业种子的关系也是如此的,所以说现行种子是和合不分的。现在人身生命是现行法,此生命是由过去的业种子而招感的。这业...

    理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5767417.html
  • 邱紫华教授讲座“禅的人生境界”

    最大的问题,这就关于的问题。  释迦牟尼佛说过:无论你身体多么强壮终究要死亡。人都是从幼小长成健壮,从健壮走向衰老,从衰老走向死亡。这就是生命的规律,也是大自然的规律,谁都无法抗拒。所以,你如果...你是女人,都没有意义,都是愚昧无知!这是禅对男女两性的基本观点。  第三,无取舍:禅的精神主张待人接物,不要把一个人看得太。不要以自己主观感情上的爱恨去做出判断和取舍。对有钱人、穷人,对当官的和...

    林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3567458.html
  • 入密的几个步骤

    各派信奉和使用,而且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观念之中。   “中阴”,是佛教专用词汇,意为间断、中止,着重指转生前的中间过渡阶段。按照佛教理论,是人生两大课题,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。的前提,后将重生,而有生便又有。如此循环木已……。而在生死之间,每个凡人往往根据其前世积德情况,面临六种道路的选择,即“六趣”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类、阿修罗、天神界,获得圆满涅槃的机会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2467561.html
  • 生命未来(1)

    ,也不再是等待。没有黑暗所以没有欺骗,更谈不上迷信了。这样的“笑话”根本就不可能出现--这才是“我们”,这才是我们生活的“环境”。  我们将向何处去  我们原本可以不要“痛苦”的,我们又何必甘于...大家都用“”来界定自己的“生命”。“生命”真的是太无辜了!记住,直到最后一刻也不能“放弃”,因为这根本不是你的“终点”。  愚昧是痛苦之源   一个自然的“谎言”,我们一定要识破“它”的骗局,...

    善源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5667758.html
  • 现代意境理论的禅趣

    ,融成一片”。他用“我们在宇宙里,宇宙也在我们里”这句话概括意境:“一种超越了灵肉,梦醒,,过去未来的同情底韵律在中间充沛流动着。我们底内在的真外界底真调协了,混合了。我们消失,但是万...深处或意识边际,发现‘人’,说明‘爱’’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。这个工作必然可将那个‘我’扩大,占有更大的空间,或更长久的时间。”应该看到,思慕虚静,是沈从文在一个战火频仍的动乱时世无所依持,从而想...

    黎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336853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当然是一种文化形态。只是在这种反映中,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。,理想现实,感情理智的矛盾始终缠绕着人类。这是人们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永远无法克服的问题。于是人们的思维就凭藉着想象力...原有的魂魄之说,结合了在世因果,以为佛教主张人精神不灭而再生。这种解释本不符佛教教义,然而当时凡通达儒学而学佛法的人多半陷于这种见解而不能自拔,于是掀起神灭神不灭的争论。反佛的儒家主张神灭以佛教徒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三辑)

    ,或失  唯有寸心自知 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午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   一切众生最大的幻觉,是自以为生存著,又自以为即将进入死亡。  这个五蕴身心交错变化的感受,塑造一种固定的主体,名叫做“我”。  所以我、我。我,成为被时空限制的假想,从此开展了六道轮回的事实,以及亟欲解脱的矛盾挣扎。 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六日清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 妄想真实  哀愁就是美丽的内涵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370238.html
  •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21世纪

    必死的局限、痛苦、贫贱、短命构成相对关系。  的冲突,贫富、贵贱的冲突,哀乐、善恶的冲突,对人生生命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紧逼,因而产生恐惧感、孤独感、疏离感、使人的精神心理失去平衡,...火其书,庐其居"①的简单化作法,反衬出佛、道文化挑战的威胁下儒学的危机。到宋初,虽然仍然实行兼容并蓄,但一些学者对佛道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。孙复说:"汉魏而下,则又甚焉。佛老之徒,横于中国,彼以祸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0770388.html
  • 存在体悟

    智慧力量呢?在大乘佛法禅宗看来,这就必须悟道或证道。悟道或证道是脱胎换骨地改变人的生命进程的决定性时刻。佛教千言万语,或者用各种各样的人格风范来作具体的展示,最终都是要了“”脱“”。了脱“”“”只有见性证道。证道即是通过长久的破执去妄的解构性修行工夫,获得生命道体合一的实存性本然契悟,在超越智慧的观照视域下,彻底了解从何来,从何去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通过证悟,真理已成了我们生命内部的...

    张 新 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870589.html